Sunday, March 1, 2015

,是典型的腕隧道症候群,正中神經經過腕部時,受到覆蓋其上的韌帶擠壓所造成的。平時我們的腕部神經“尺、撓、正中”三條神經,是走在八個小腕骨所形成的空間中,那些容納神經經過的空間我們稱之為隧道,神經就走在這些隧道中。隧道因為各有韌帶固定,是相當穩定的結構,所以我們平時無論怎麼用力抓握、撐壓、扭旋,神經都不會被擠壓而產生症狀,所以會發生腕部隧道症候群,都是隧道變形了!
腕部由八個小腕骨構成,分成兩排,上面是以尺撓骨關節面為基座,下面接著五根掌骨。尺撓骨的關節面因尺撓韌帶固定,活動中瞬間變形不大,而腕骨掌骨的可動性很大,因此腕部可以由尺撓關節分成上下兩段。腕隧道的改變,主要是由於下臂肌肉不正常不均衡的收縮,造成尺撓關節面上下兩段的脫位。脫位時,腕骨無法對位上尺撓骨,等於底面積改變,腕骨無法正常排列,隧道因而變形。
腕部上下關節面對位不良,會出現好幾種症狀,如果腕骨排列仍齊,只有脫位,張力集中在腕撓側,會造成媽媽手(撓骨莖突肌腱炎),如果因手指個別用力太多,單條屈指肌收縮過大,則會造成腕骨排列不齊,變成腕隧道症候群。 (這部分肌肉骨頭相對位置變化太過複雜,還必需同時考慮尺撓骨、肩帶、上胸廓的變化,寫在文末補注,有興趣的再去細看)

師母背僵,經常提重物,買菜量頗大,肩帶肌肉僵硬,頸胸椎交界處骨頭後凸卡住,腰椎坐時明顯輕度內陷,體軸旋轉,雙肩頸不等高。預計分兩三次處理。第一次先理開上半身。
先拆手,尺撓骨,對位肩帶。比較特別的是拆開鎖死的肩帶花了很多時間力氣,最後是用對側肋骨挪動才使胸廓胛骨上臂肌群對上。用平拖方式對位肩帶和上臂肌群時,如果肌肉僵緊一直對位不上,一大半是由於上胸廓不平整,肋骨不齊,肩胛骨無法平貼回胸廓肋骨上造成。當低頭抬頭的造弧動作都無法其對上,就表示肋骨鎖死不能動,這時要由對側的上端肋骨下手。
比如要調右側肩帶,醫者坐在患者背後略靠右,用右手平拖患者右側肩帶,左手置於患者左腋下,感受左側肋骨走向,或低頭或抬頭,必需順著體軸方向動,使整個肋排變順、平,再試著左右旋動患者,可以找到使肋骨整排變得平整的角度,當左側肋排平整時,右側肋排也就跟著順很多,這時來自體軸遠端的張力消失,右手平拖、輕旋手臂再加上左手配合挪動體軸的旋轉,可清楚感受上臂肌群不斷滑回,尺撓骨逐漸鬆開,肱二三頭肌逐漸變軟。完成沒有,以低頭右上方肋骨平整,肩胛骨貼平回去,岡下肌平整張力消失為準。當兩側肩帶都調平,胸椎才可動,胸椎可動,兩側肋骨才能每根都可動,體軸才能真正改變(這也是整脊認為藉著調整脊椎骨盤,就可以改變身體的盲點)。
鬆開體軸(還沒有調回體軸,因骨盤未調,上胸頸椎仍凸但可動),二三頭肌鬆開大半,尺撓骨也可以調開,下臂屈肌張力恢復正常,師母握拳很開心的說,好久沒有這種感覺,手可以鬆開出力了,本來一直緊緊脹脹,很不舒服。治療前後半個小時多一些。我想須要給身體一點適應時間,其他問題下次再處理。
相隔十二天,大年初十早上,再去看師母,師母說手還會麻,但是時間程度都減輕了!仔細再觸診檢查,因為上胸脊椎仍後凸,所以撓側系統肌肉張力仍未還原; 骨盤未調,仍有旋轉,所以腹內外斜肌張力就仍存在,肋骨雖可動,但肋排仍會有旋轉張力(體軸未旋正),因而肋排胛骨會有個小落差,三頭肌張力就不能還原。
師母主要歪在右腳,正在(坐姿)調右腳脛腓骨時,問師母右腳什麼時候受傷,師母說不記得,但是右大腿外側痛了很久,
輕壓就痛。調開兩腳,旋正骨盤,再請師母試試,師母再壓大轉子附近,就沒有痛感了!當體軸旋正,上胸頸椎可以陷入可動,我知道快大功告成。
最後處理腕部及手掌時,一直覺得怪怪的,因為腕骨的可動性仍不夠好,轉動手腕及個別挪動腕骨,總是有黏滯感。仔細檢查了一下,才知道拇指食指太僵,也就是兩指的屈指深淺肌卡死,努力轉動手指好一陣子才解開指肌,果然,腕骨的互動性就好多了,每個腕骨動態清清楚楚。這次治療又花了半個多鐘頭。用各種方式角度檢查,師母都覺得正常。後來再打電話問師母,師母說她已經忘記麻這件事了!
傷科治療的原則是還原,但是像小腕骨這種極複雜的情況,根本無法摸清關節面,操作中自然就沒有所謂的骨頭對位,只能依張力跟可動性來替代,只要關節裡張力消失,每個小關節微細的可動性都順暢無阻,就可以當作還原,因為這必需肌肉歸位、韌帶平整才能做到。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附註:
腕部上下關節面的對位不良,源自於尺撓骨相對位置的改變(尺撓骨輕微錯位),改變的張力有來自於肱二頭三頭肌的,有來自於下臂屈肌的。
腕部上下關節面的對位不良,臨床觸診檢查時,主要呈現在下臂由前旋向後旋時,手掌的張力會持續變大,無法完全順著尺撓骨的力線走,醫者拉者大拇指側會關節面略施壓再後旋時更明顯(會有卡住翻不到底的感覺);還有,由撓側順撓骨往下滑觸時,上下關節面會有不能順接的突兀感。這必須兩手對比來觸摸才會明白。
由於下臂的功能主要是抓握,肌肉經日常生活不斷使用,即使在放鬆的狀態下,屈肌會比伸肌收縮的張力大很多,這會使得腕部及手掌持續往前旋方向扭轉,如果張力過大(尤其是撓側屈腕肌及屈姆長短肌),上下就會因為這種扭轉而脫位。
肱二頭肌的止點在撓骨內側,如果張力過大,處在收縮狀態,會把撓骨往下臂腹面拉出而略往撓側旋轉,這時會頂住下臂伸肌群,使其略往尺側偏旋,容易發生網球肘;而且撓骨旋轉方式容易使莖突突出,如果再加上撓側屈肌過度收縮,使腕一下前旋加大,莖突更突出,就會發生媽媽手。
這裡面肱二三頭肌的張力,還牽涉到肩胛骨和體壁對位的問題。由骨盤往上的體軸旋轉方向,未必跟雙手用力的方向配合。如果體軸往上,在上半身是順時針方向,則慣用右手的問題小一點,稱為順勢,反之稱為逆勢。因為如果右手為慣用手,則該側的胸肌、肩帶肌肉、二三頭肌的收縮都會大於非慣用的左手,這樣會使得右肩胛骨前方的肋骨變得緊一點,往前陷一點,對比兩側肩帶肌肉,會覺得是往右前下滑移一些。如果體軸是順時針方向旋轉,和右側肩帶肌肉牽引的方向是一致的,問題小一點;如果體軸的旋轉方向是逆時針,那123三根肋骨就會和456肋產生很大落差,肩胛骨會往前滑移厲害,肱三頭肌張力會變得很大,鶯嘴歪斜,下臂尺側問題就很難解決,像腕不能後旋,不能出力扭轉,不能用手掌撐身體之類的。
尺撓骨如果對位不良,則下臂屈肌張力無法消失,繃緊的一束束肌肉,怎麼按摩處理也無法鬆開。而下臂背側的伸肌,在下臂後旋時,會繃緊浮凸,良好對位的,後旋時,伸肌不會隨動作繃緊。
在上面說的這些整體變化下,整個系統張力增加,結構繃緊繃緊,如果其中的手指個別肌肉張力增加,如食指滑鼠用過度,就會使腕骨排列不齊,發生腕隧道症候群。平時手指用滑鼠或智慧型手機過度,也會發生腕隧道症候群,可是如果沒有上述系統變化形成共構,休息就會好,如果形成錯位共構,就不是休息可以復原的了!
,是典型的腕隧道症候群,正中神經經過腕部時,受到覆蓋其上的韌帶擠壓所造成的。平時我們的腕部神經“尺、撓、正中”三條神經,是走在八個小腕骨所形成的空間中,那些容納神經經過的空間我們稱之為隧道,神經就走在這些隧道中。隧道因為各有韌帶固定,是相當穩定的結構,所以我們平時無論怎麼用力抓握、撐壓、扭旋,神經都不會被擠壓而產生症狀,所以會發生腕部隧道症候群,都是隧道變形了!
腕部由八個小腕骨構成,分成兩排,上面是以尺撓骨關節面為基座,下面接著五根掌骨。尺撓骨的關節面因尺撓韌帶固定,活動中瞬間變形不大,而腕骨掌骨的可動性很大,因此腕部可以由尺撓關節分成上下兩段。腕隧道的改變,主要是由於下臂肌肉不正常不均衡的收縮,造成尺撓關節面上下兩段的脫位。脫位時,腕骨無法對位上尺撓骨,等於底面積改變,腕骨無法正常排列,隧道因而變形。
腕部上下關節面對位不良,會出現好幾種症狀,如果腕骨排列仍齊,只有脫位,張力集中在腕撓側,會造成媽媽手(撓骨莖突肌腱炎),如果因手指個別用力太多,單條屈指肌收縮過大,則會造成腕骨排列不齊,變成腕隧道症候群。 (這部分肌肉骨頭相對位置變化太過複雜,還必需同時考慮尺撓骨、肩帶、上胸廓的變化,寫在文末補注,有興趣的再去細看)